秦环兵,中铁大桥局二公司工程测量首席技师、国家级测量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他34年扎根桥梁施工一线座国内外重要桥梁的建设,从零下30多度“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中俄同江铁路大桥的爬冰卧雪,到海拔4000多米无人区高原铁路怒江桥的攀山越岭;从世界最高桥塔常泰长江大桥的经天纬地,到世界第一座强涌潮海湾最长高速铁路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的踏潮搏浪,他带领团队实现了桥梁测绘零误差、精度毫米级控制的奇迹,先后取得创新成果56项。培育出金牌职工2人、测量负责人15人、测量技术骨干100余人,为擦亮中国高铁这一世界名片贡献出中国桥梁测量工匠的时代力量。
先后荣获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工匠等荣誉,入选首届“大国工匠培育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新建合肥至武汉高速铁路(湖北段)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骨干通道新建沪渝蓉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铁大桥局新建合武高铁湖北段HWZQ-4标项目部共有职工21人,其中党员18人。自开工以来,全体项目部职工坚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奋勇向前,力争上游,以出色成绩打响“开门红”:率先通过了全标段首个钢筋加工车间、首个中心试验室、首个拌和站的验收,抢先完成首根钻孔桩、首个现浇简支梁和首个梁场取证工作,超额完成业主单位的年度产值目标。
中铁大桥局燕矶长江大桥项目部坚持以“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为抓手,以项目生产经营为中心,以“双‘百千万’劳动和技能竞赛”为载体,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劳动竞赛争先锋,积极开展以“大干2024、确保主塔锚碇双封顶、实现猫道年底大贯通”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得到了业主和地方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二是坚持安全管控筑防线,建桥铁军显担当,创新安全管控“三个体系”,构建“四大员”网格体系。三是科学组织抓进度,精益管理创效益,推行“日、周”生产例会,做到“以日保周,以周保月”,工序无缝转换,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大桥关键工序均较计划工期提前。四是技术创新破难题,匠心独运铸精品,共完成申报国家专利17项。五是人文关怀暖人心,凝心聚力促发展。深耕“六项文化”,打造“六型”项目部,形成了上下协同、大干快上、比学赶超的竞赛局面,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各项任务目标。
桥科院大数据中心依靠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强大科研力量,以国家重大桥梁工程建造为契机,将AI、云计算、BIM、大数据等先进信息化技术与桥梁建造相结合,快速推进桥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形成了以“施工管理能力提升、施工工艺装备发展、建养一体化技术探讨研究”为特征的桥梁智能建造2.0体系,让智能建造落地为项目在减人、少人、提高实施工程质量和工效等方面提供实效,在推动桥梁智能建造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天一号”是中铁大桥局打造的国内首创中心臂架式单体船型结构、全电力推进的海上架梁施工专用起重船,曾获评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
从杭州湾到胶州湾,从长江口到珠江口,从国内到国外,跨越印度洋,再回伶仃洋,“天一号”一路负重前行、一路刷新纪录、一路建功江海!20载劈波斩浪、8座一流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上海长江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象山大桥、港珠澳大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深中通道……)、985片千吨梁架设、60935公里航程、7任船长,时光的巨笔绘就“天一号”的航行足迹。
刘登,1984年1月出生,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大桥局物资设备部部长。
在担任集团物资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期间,持续深化“桥梁+物贸+创新”发展理念,公司累计参与16项国际、国家标准的编纂工作,公司先后获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国资委示范基层党组织、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在担任集团公司物资设备部部长岗位上,始终聚焦物资设备管理价值创造和效益提升,推动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供应链生态,构建“动态研判、合同挖潜、集采创新”降本体系,累计实现创效4.7亿元,全力推动“大桥设备智慧管家”“智选”“工程数量管理系统”等自研信息平台应用,以信息化赋能业务管理,助力企业减负增效。先后获得中铁大桥局市场营销先进个人、中国中铁青干班优秀学员、中铁大桥局劳动模范等荣誉。
朱留洋,1987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党员,高级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现任中铁大桥局八公司副总经理、渝万高铁项目经理。
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重庆新白沙沱长江大桥、重庆寸滩长江大桥、重庆南纪门长江大桥、重庆石沱长江大桥等项目建设。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重庆市市级工法2项,先后荣获中国中铁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建设工程BIM技术应用成果一等奖,重庆市优秀青年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轨道交通建设突出贡献个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中铁大桥局“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员、优秀科技工作人员、优秀项目经理、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沈大才,1986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中铁大桥局设计分公司副总工程师。
工作16年来,长期致力于大型复杂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建造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工作,负责了川藏公路迫龙沟特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等多座重大桥梁工程方案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攻克了极不对称组合梁双悬臂施工、恶劣海洋环境栈桥和平台建设、钢梁大节段安装、大型双壁钢围堰水中浮态连接、超高多肢钢塔精准快速安装、1200米主梁双悬臂抗风等技术难题,相关研究成果有8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荣获全国铁路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中施企协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和称号。
祁亚,1987年11月出生,党员,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中铁大桥局西安东站及相关工程XDZQ-1标段项目部项目经理。
先后参与津秦客专、中川铁路、武汉青山长江大桥、西安东站及相关工程XDZQ-1标段等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期间,先后荣获荣获集团公司2018年度优秀员称号、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工法8项,参编《武汉青山长江大桥实施工程技术》一书;荣获中国中铁2017年度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8年重点节能低碳技术1项、2020年度工法1项;荣获2020年度湖北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荣获中国质量协会2020年度全国优秀质量QC小组证书1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李德昆,1988年3月出生,党员,高级工程师,中铁大桥局上海公司嘉兴市沪杭高速长山河大桥项目经理。
工作12年,参与了宁波市轨道交通TJ1214标、舟山市新城大桥、杭州市莫干山路高架桥、嘉兴市沪杭高速长山河便道桥等项目建设,攻克了跨越繁忙航道狭窄空间重型吊装、狭窄繁忙道路市政桥梁预制拼装、邻近既有线桥梁安全拆除等施工难题。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表论文6篇,企业级科技进步奖2项及工法2项。先后荣获中铁大桥局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地方铁路开发有限公司涉铁工程优秀项目经理,嘉兴市交通建设工程“质安文化进工地”优秀项目负责人等荣誉和称号。
李艳哲,1971年6月出生,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任高原铁路大渡河桥项目总工程师。
工作29年,参与了成贵铁路金沙江特大桥、鸭池河特大桥、CZ铁路大渡河特大桥等大跨径特殊结构桥梁建设,攻克了高海拔深切峡谷区千米级悬索桥建造技术等难题,形成了大跨度拱桥、悬索桥快速、安全、绿色、智能建造系列成果。先后获得茅以升建造师奖、火车头奖章、中国中铁优秀项目总工等荣誉称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一级学(协)会科技进步奖13项、股份公司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及以上工法7项,授权发明专利40件、主参编专著3部、规范5部,发表论文27篇。
聂振龙,1981年6月生,党员,正高级经济师,一级建造师,一级造价工程师,现任高原铁路CZXZZQ-9B标怒江特大桥项目部商务经理。
工作20年,先后参建了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贵广南广铁路广州枢纽工程、福平铁路FPZQ-3标、高原铁路怒江特大桥等多个国家和企业重点项目。其中参与的平潭跨海大桥海上施工定额测定和研究,解决了铁路造价行业世界级管理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多次参加铁路行业定额(桥梁工程)的测定工作;参与和负责了高原铁路高原高寒复杂环境下造价标准研究、高原高陡边坡定额研究、动态调价机制研究等行业重点课题研究,均为企业和项目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创效。先后获得中国中铁劳模、高原铁路建设先进个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荣誉称号。
蒋本俊,现年47岁,工学硕士,教授级高工,注册一级建造师。现任中铁大桥局集团副总工程师、高级专家、中铁大桥局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站前Ⅲ标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项目经理,长期从事大型桥梁建造技术探讨研究、企业技术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公铁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武汉汉江湾桥、湖北燕矶长江大桥等二十余座重点桥梁工程建设。兼任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等协会专家,中国知网和中国中铁工程技术专家库成员,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牵头或参与完成了国家科学技术研发计划、省部级和股份公司科研课题各1项,集团公司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国家一级协会科技奖15项,股份公司科技奖6项;参编行业及团体标准5部;省部级工法16项;授权专利67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2篇。曾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和建造师奖、中国中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津潍高铁先开段项目经理部克服了解决了大方量混凝土施工组织难度大、水化热控制要求高等施工难题,有序优质推进项目建设。项目部现有职工58人,其中党员24人,团员27人,先后荣获东营市青春建功高水平发展先进集体、东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集体、中国中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等集体荣誉。项目部创新运用“上横梁+雀替”结构、“智能温控混凝土浇筑系统”及“泥浆循环处理系统”等,保障了项目安全优质、绿色环保、科技高效施工建设。
柳振兴,1986年1月出生,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分公司池州长江公铁大桥项目部副经理。
参加工作17年,参与了大桥局4座长江特大桥,1座瓯江特大桥以及高速铁路,市域铁路,境外铁路,高速公路和市政高架桥等多种类型的项目。2023年1月调入池州长江公铁大桥项目部,主要负责主桥施工管理。工作上认真负责,多次获得四公司和集团公司优秀党员、优秀员工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等称号,并获得2024年度皖赣公司建设先锋称号。
马天亮,1982年4月出生,党员,高级工程师,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副总工程师、成渝中线标项目部总工程师。从业二十载,秉持“建一座桥梁,树一座丰碑”的信念,扎根施工一线,勇挑国家重难点工程重担。
主导研发“60米π型钢混叠合梁整体架设技术”“8孔拱形钢桁梁连续顶推工艺”等工法,获国家专利3项。参建项目斩获詹天佑奖、鲁班奖等国家级荣誉,个人获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铁道协会科技奖等表彰。
宁晓冬,1982年11月生,党员,200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铁大桥局第九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始终以“扎根湾区、深耕中山”为使命,深度融入大湾区城市建设与中山属地协同发展新局,勇当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开路先锋”。躬身一线,多次深入深中通道项目施工现场,主导多项重大方案的编制与落地,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安全质量与工期进度的优质履约;面对G105国道改建工程板芙段的紧急任务,带领团队提前完成施工建设,诠释国企担当。为积极做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带领团队在中山参建南三公路、民古路、沙溪隆兴北路等十余项重点工程,以匠心品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为大湾区与中山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凭借卓越贡献,获评中山市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
中铁大桥局成渝中线标项目,主要承建成渝中线高铁井口嘉陵江特大桥、半边街特大桥及井口双线特大桥。项目部现有职工71人,其中党员15人,先后获得2024年重庆市“桥梁飞架绘彩虹建设重庆立新功”劳动竞赛先进集体、2024年重庆市交通建设系统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和中铁大桥局2024年优秀项目经理部、中铁大桥局2024年大桥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项目始终围绕铁路建设中心工作,落实安全穿透式管理,构筑人、物、管理的三位一体安全屏障;广泛开展微创微改,空心墩施工作业平台等工艺工装获业主认可并在标段推广,“一种简易可旋转式混凝土浇筑分料器”五小成果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收录至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库;在应用智能建造上开创全路先河,圆满完成全国铁路首例“托梁换柱”施工。
中铁大桥局上海工程公司遵循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持“稳中求进” 策略,取得显著成绩。2024年新签合同额23.39亿,人均产值743万/年/人,利润2500万。管控能力升级,上海市公路信用评价连续4年AA,连续四年获得中铁大桥局资信评级AAA。安全质量可控,多项质量管理获奖。党建品牌“海尚红”党建品牌持续深化,品牌形象大幅度的提高。员工权益保障,工资足额发放,连续四年春节前兑现绩效奖励,人才落户畅通,提供质优价廉公租房,搭建服务平台。公司整体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向集团公司提质增效目标迈进。2024年荣获中铁大桥局红旗单位,2023年荣获中铁大桥局“四好”班子,2023年荣获中铁大桥局党建标准化考核“优秀”。
李付伟,1976年2月出生,党员,教授级高工,测量高级技师,中铁大桥局一公司测绘检测分公司经理。
工作28年,参与了大桥局一公司重特大桥梁项目施工测量及管理工作。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期间,主要参与了“跨海长桥测量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创造性的解决了跨海长桥测量控制难题,获得中国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参与建设的项目多次荣获中国测绘优质工程金奖。由他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省部级工法3项,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金银奖10项,中施企协创新一等成果及一等发明。先后获评大桥局劳动模范、湖北省知识型职工、杭州湾大桥“建桥功臣”。2024年获评湖北省总工会“鄂有绝活”优秀奖、大桥局技术管理先进个人。
刘玲晶,1984年1月出生,党员,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中铁大桥局设计分公司设计二室总工程师。
坚守在桥梁施工设计一线年,参与了常泰长江大桥、沪杭甬钱塘江新建大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成贵铁路菜坝岷江特大桥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通过技术创新明显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中国中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施协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先后荣获了武汉市新时代巾帼英雄、中国中铁巾帼学习标兵、大桥局五一劳动奖章、大桥局三八红旗手标兵、大桥局优秀员、大桥局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郎绿原,1973年7月出生,党员,高级工程师,中铁大桥局东南片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党支部副书记。
工作33年,在市场开发战线年。带领片区经营销售团队奋战在江西、福建、湖南三地,近五年来完成新签合同额434亿元。建立了以江西南昌和赣州、福建厦门和福州、湖南长沙为营销根据地的营销网络,辐射三省,实现了区域良性滚动发展。工作务实,作风硬朗,有激情,在状态。对营销工作提出了“项目在哪,战场就在哪,队伍就在哪”的工作方针,高要求、严把控,树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必胜信念。在他的带领下,片区屡获市场经营佳绩,他先后获得总公司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铁经营工作先进个人、集团公司开发标兵、市场营销特殊贡献个人、劳动竞赛先进个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
黄旺明,1974年01月出生,党员,正高级工程师,中铁大桥局集团专家、高原铁路怒江特大桥项目总工。
工作29年,参与了芜湖长江大桥、东海大桥、上海长江大桥、澳门西湾大桥、京沪高铁大胜关桥、沪通长江大桥、香溪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高原铁路怒江特大桥等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施工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攻克了大型深水桥梁基础综合平台建造、深水厚覆盖层超大沉井制造浮运及精准定位、超高陡峭岩质边坡多级多序平行施工、高原极端环境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等多项施工难题,填补了技术空白,创新了施工记录。获得国家专利 12 项,发表论文10篇,参编国家标准、工具书、教材各1部,省部级工法2项及行业标准2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大专项(子)课题4项。先后荣获公司先进工作者、岗位能手和优秀党员,及高原铁路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